津酒品牌文化力作——《沽韵酒香图》津酒品牌文化力作——《沽韵酒香图》代表天津白酒历史与发展缩影的长卷《沽韵酒香图》,完整体现了津门酒业700年的发展历程,并纳入展现天津600年发展的历史长卷“画说600年” 通景式手卷《沽韵酒香图》高64厘米,长410厘米,是我市青年画家魏玖来于2004年8月创作。意在纪念天津建城600年,弘扬津门酒文化,展现天津白酒酿造业发展史。 “先有大直沽,后有天津卫”,天津酿酒业始于元代,盛于清代,发展于现代。这幅作品采用散点透视,工笔淡彩手法将700多年来天津白酒酿造业的发展史展现于一幅画卷中。 作品以海河为主线,寓历史长河于三岔河口之中,用元代的“接运亭”作为开头,展现出当时(公元1282年)试行漕运(南粮北调),粮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河启碇,飘洋过海,从大沽口进入大直沽,再改换内河粮船,从运河运到大都(今北京)。大直沽则是由南而北长途贩运粮食的重要港口,也是当时粮食交易的集散地。运粮船云集码头,岸边柳树成荫,既反映出天津卫特有的地理风貌,又反映出搬运工运粮食的繁忙景象。随后,画家以云朵、河流将时间推移至清代。乾隆皇帝曾十次来天津,一般路线是顺北运河到达三岔河口,看到海运和漕运在此地是必经之处,深感其地理位置甚为重要,是一块“风水宝地”。因此在此地专门修建有“皇船坞”,作为龙船停靠、维修场所。乾隆十三年(公元1748年)2月初,年仅38岁的乾隆皇帝携带孝贤皇后,由北京顺运河南下,来到天津,受到隆重接待。乾隆皇帝乘坐的龙船“安福舻”号、孝贤皇后乘坐的“翔凤艇”以及一支庞大的宫廷船队就停靠在三岔河口处,场面甚为壮观。返京时,大批送行的官民沿河歌舞欢呼。这个场面连乾隆皇帝也被感动了,他写诗:“安福御舻溯海河,夹堤十里备笙歌。……”,诗中“十里笙歌”是指海河两岸经三岔河口一直到北运河,大批欢送的官民歌舞欢呼。 在画卷中央部分,画家以写实技法重点刻划出御河两岸、大直沽一带“义聚永”、“同丰永”等烧锅星罗棋布,所产直沽干酒清香醇厚、性烈而柔。以至达官贵人、一方富贾、风流雅士云集,文人墨客饮酒赋诗,有“名酒同称大直沽,香如琥珀白如酥”之誉。炮制之玫瑰露、五加皮、状元红享誉南洋、欧美。画面中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。画家用概括手法将水西庄、桃柳堤等具有天津地方特点的景色与大直沽一带的烧锅作坊、前店后厂的酒店、酒馆等浑然一体,好一派“万年壮丽留畿甸,千里清香上御厨,”的繁荣、盛世之情景 。 接下来画面延伸到1949年1月,老百姓手捧伟大领袖毛主席画像欢庆天津解放。新中国成立后,遂于1951年由国家专卖总公司投资287万元开始兴建“天津酿酒厂”,在周密勘察、测试调研基础上,选定北运河与大清河岔口处丁字沽为厂址,意在汲取地下优质水资源,以酿美酒。产品继承了天津传统名酒“直沽高粱酒”的清香型纯干爽口、酒质醇和等特色。1953年天津酿酒厂正式投产后,历史遗留的十个私营酒厂,经国家逐步调整,大多数私营酒厂及技术工人并入“天津酿酒厂”。1999年经市政府批准,以天津酿酒厂为母体、以名牌津酒为龙头,组建“津酒集团”,挑起了津门酿酒业的大旗。中国酒界泰斗97岁高龄的秦含章老先生赋诗赞道:“天津酿酒大中心,发酵工程好高深。往昔货样龙行液,现今精品赛黄金。” 画面远景是象征天津的海河贯穿整幅画面,寓意天津700多年白酒酿造业走过的历史长河,河面上的运输船队象征着700多年的生息、发展。 天津著名史学家罗澍伟老先生为《沽韵酒香图》题词更显示出此画的历史价值。 《沽韵酒香图》题跋 郡城东南大直沽,乃天津最早之聚落,肇始宋金,兴盛于元。酿酒初无佳酿,至明则渐为往来客船、羁旅所钟爱。清初开海禁,改以辽东所产秫、豆为原料,工艺亦加改进,所创直沽干酒,清香醇厚,性烈而柔,有“名酒同称大直沽,香如琥珀白如酥。”之誉;炮制之玫瑰露、状元红、五加皮享誉南洋、欧美;著名酒师亦先后被聘至闽、粤、香港及日本传授技艺。一九五一年各家烧锅合组为国营天津酿酒厂,迁址丁字沽,秉承传统工艺,陆续推出清香、浓香、滋补三大系列新品百余种,而以国家优质酒“津酒”系列最为驰名。“中华美酒出天津”,称非过誉之论。
文章分类:
品牌文化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