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酿酒史回顾天津酿酒史回顾先有大直沽,后有天津卫。 金代末年,为保障中都及漕盐储运的安全,约在贞祐二年(1214年),在三岔河口建立了“直沽寨”。因此“直沽”二字是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名称,直沽寨则是天津最早的建置。 据史料记载,天津白酒酿造业早在元代初期(元至元十九年1282)试行漕运(南粮北调),粮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河启碇,飘洋过海,从大沽口进入大直沽,再改换内河粮船,往运河运到大都(今北京)。大直沽则是由南而北长途贩运粮食的重要港口。元代《接运海粮官去思碑》刻着这样的字句:“直沽素无佳酿,海舟有货东阳之名酒者。”这就说明早在元代初期天津已能造酒了,只是酒造的不够好而已。但大直沽是北方造酒的最早地区却是无可非议的事。当时叫“烧酒”,酿制的高粱酒叫白干烧酒。 作为海河五大支流汇合处的天津卫,对我国北方经济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在百业俱兴中,酿酒业方兴未艾,“御河之水”成为酿酒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。“天津卫”号称“七十二沽”,其中,大直沽不仅成为漕粮转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,而且是天津经济、政治、贸易、文化等中心,引得达官贵人,一方富贾,风流雅士,文人墨客云集在此。 《天津诗钞》其一曰:“天妃庙对直沽开,津鼓连船柳下催。酿酒未终舟子报,柁(舵)楼黄蝶早飞来。”意思是说,天妃庙所对的大直沽地方,漕船在柳下河边都挤满了,还没等新酒酿好,舟人就以黄蝶飞至卜得神仙要来吃酒。看,连神仙都等不及了,可见直沽酒的诱惑力有多大。 由于直沽白酒以小麦、大麦和豌豆制曲,高粱为主要原料,在“粟贵生齿繁”、“贫者难糊口”。 清乾嘉诗人唐芝九《各色酒》中,才给直沽酒以全新评价:“茵陈玫瑰五加皮,酒性都从药性移,还是高粮滋味厚,寒宵斟酌最相宜。”高粮就是高粱白干酒。天津的“直沽老白干”已被诗人所承认了。更后,诗人崔旭在《津门百咏》中更说得直接了当:“名酒同称大直沽,香如琥珀白如酥。”随着时间的推移,酒量越流越涌,酒香越飘越远。《天津志略》载称:“天津烧锅最盛时多达二十七家,大直沽竟占十六家。”又说:“天津酒业尚称发达,大直沽一带尤为最富之区,所制白干酒质高味醇,世称佳酿。”此后,大直沽白酒不仅站住了,而且随着岁月的推移,酒量越流越涌,酒香越飘越远。除在本地销售外,还依靠汕头帮、福建帮、广东帮、上海帮运销各地。鉴于直沽高粱酒质优价廉,便争先来大直沽聘请酿酒技师为他们建造酒厂。如厦门商人聘请了富有酿酒经验的技师刘金凯,在厦门开设了晋源酒厂,专门从事生产白酒;另一位酿酒经验丰富的周洪有,受聘到新加坡郑绵友酒行;还有一位经营酒业的李凤桂,受聘到新加坡乾源酒行。随后,义聚永的经理来到香港和新加坡,拜会当地华侨的知名人士,听取他们品酒的意见,大作宣传。大直沽白酒从此走出国门,香飘万里。后又相继打进美国的旧金山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印度尼西亚等国。 痛心的是大直沽白酒在发展中受到极大的挫折。先是军阀混战,使生产调敝,市场购买力下降影响了酒的生意;后是日本侵略军的侵占,粮食奇缺,造酒相当困难。大部分在八年抗战期间倒闭;再后是抗战胜利,国民党官员腐败无能,物价飞涨而又洋酒大量倾销,大直沽白酒已是奄奄一息,濒临绝境。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,随着全国政治、经济形势发展,国家对不同经济类型工商业实行多种扶植发展政策。 据“天津酒业公会”资料记载,解放后开业会员共十户,即:义聚永、义丰永、同聚永、广聚永、同丰永、春泰永、裕庆永、永丰玉、裕丰永、广兴居等。1949年5月开始,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天津分公司对酒业的制造和经营,行使管理职能。面对历史遗留下来支离破碎的酿酒业,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,遂于1951年由国家专卖总公司投资287万元开始兴建“天津酿酒厂”,在周密勘察、测试调研基础上,选定北运河与大清河岔口处丁字沽(西沽附近)为厂址,意在汲取地下优质水源,以酿美酒。 |